案例B:在海外受到認可的新創,如何在台北申請補助時遭拒三次

一間新創若已經在海外廣受認可,想申請政府補助時,一般都會認為是輕而易舉。畢竟多數新創在尋求的都是:能解決問題的產品,並為產品找到市場,但這對於這間匿名受訪的公司來說,顯然還不夠。

此公司專注於發展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以及其技術在金融市場的應用,藉以提出客製的投資策略,讓資產經理人能為客戶提供策略諮詢。

公司創辦人在受訪時表示:「我們的團隊有八名成員,涵蓋資訊工程、數學、金融工程與市場開發等多元背景。我們對於自己的事業非常有熱忱,並在人工智慧與金融市場領域非常積極地突破與創新。」

這位創辦人有一半台灣血統,他表示自己公司的總部位在歐洲,並從2015年開始即在台灣設有辦事處。在他的記憶中,申請將辦事處變更為分公司的過程有些折騰。

他回憶道:「我們是自己註冊公司,花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來摸清所有流程。」

他表示,身為外國人,在台灣註冊公司可能會有些不易。在歐洲,註冊流程通常比較直接了當,也大多能在線上處理。

他指出:「在台灣,各種手續必須依照特定的順序辦理,而且無法一次處理完成,還必須親自前往各個政府辦公室提交文件,等待一間政府辦公室完成作業後,才能將正式官方文件再帶到下一間政府辦公室,接著反覆同樣的流程。我們所面臨最大的挑戰是語言隔閡,因為相關的資訊幾乎都是中文,全部的申請表格都是中文,而且全部的文件跟資訊也都必須以中文提交。」

自行註冊公司的要點

如同幸運之丘,此案例證明了任何人都可以自行註冊公司,而不需委託代辦以節省預算。

針對身在台灣且想自行辦理的人士,這位創辦人建議:「如果可以的話,非常建議請在地的台灣人(或是中文能力非常好的人)來處理公司註冊與補助申請。要有心理準備,得花時間穿梭在各個政府辦公室之間,所有手續都須透過中文紙本辦理,而且每次去都要帶著公司大小章。我也非常建議補助申請書要用中文撰寫。」

補助申請遭拒的神秘案例

在成立與經營新創的過程中,盡可能多申請一些補助是維持公司周轉的好方法。這間新創並不是首次申請補助,他們的團隊曾參與韓國的新創孵化器計劃,從數千個申請案中脫穎而出,也曾獲得新加坡的補助,除此之外,還有數間金融公司已經開始測試他們的產品。

儘管他們在補助申請書中有列入上述資訊,但基於某些原因,這間受到國際認可的新創在申請台北的補助時,卻失敗了三次。

這位創辦人表示:「我們申請了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中,台幣100萬元的『新創補助』。」

他表示:「因為申請書要填寫的內容非常全面詳盡,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我非常建議要到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的辦公室,在提出申請書前先請承辦人員過目,由於其中有些技術性與程序面的項目須完成,如果沒有確實完成,那麼申請就會被拒絕。」

此公司申請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失敗的原因,既不是技術性也不是程序面的問題,他們收到的通知指出,他們沒有提出自己的產品要在哪個市場推廣。首先,台灣的創新發展聚焦於人工智慧,正是該公司的產品,第二,已經有金融機構對該公司的產品表達有興趣試用。儘管如此,根據這位創辦人的回憶,申請補助失敗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評審的專業領域和他簡報介紹的產品並不相符。他也說明,在簡報前,他曾先向有申請經驗的人尋求建議,也有在同政府單位工作的人,針對如何取得補助給予他合理的建議。

專家建議:迎合政府的需求

我們向一間顧問公司的專家諮詢。這間公司主要為海內外新創提供顧問服務,服務項目包括行銷、市場開發與融資。為保護其身份,這位專家亦採匿名。

在某次採訪中,這位專家表示,許多新創之所以無法順利取得政府補助,是因為他們採取的策略為說服評審委員:根據自己的衡量標準,自己的新創概念將行得通。然而,評審委員在審視新創的申請書前,就已經先預設好了自己要尋找的是什麼樣的新創。

這位專家指出:「你必須先讀完政府的規章,並檢視自己的新創要如何迎合這些要求,而不是嘗試說服評審委員為什麼你的新創值得獲得補助……你得符合他們的需求。」

這位專家也坦承,政府在政策面上所說的與政策實際執行面之間有所落差。這是因為政府為了遵守嚴格的反貪腐規定,須和其他政府機構合作來執行補助案。舉例來說,台北市政府在整個網站中明確表示,他們不會與私人機構有任何正式合作,來幫助新創獲取政府融資。這也意味著,就算某間新創公司想僱用顧問公司來申請補助,也無法保證一定會成功。

更新:或許是因為有許多我們認識的人士都提出了類似的考量,台北實施了一項新規定,表示他們會優先受理已經在海外獲得認可的新創申請,而這間新創也已經再次提出補助申請。新規定亦明訂新創必須在公司成立一年之內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