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追溯虛幻的創投資金
案例研究:追溯虛幻的創投資金
外籍新創在台灣募資不易。阿布索資本(Abso Capital)資深顧問維克托.貝格林(Viktor Berglind)指出,此問題可在跨領域的協調努力下解決,以幫助處在不同成長階段的新創公司。 貝格林在接受柏創行銷(MillionDC)採訪時表示:「我在台灣遇到的許多新創公司都面臨募資的困境。他們發現,要認識創投很難,因為活躍的創投公司似乎連十幾間都不到,提高這個[數字]是很重要的……台灣絕對需要更活絡的募資環境,從學術、公營、民營到政府機關都必須跨領域協調努力,在這些公司不同的成長階段培育並支援他們。」 他指出,台灣的創投傾向關注較成熟的公司,這些公司通常為A輪融資以後,已有具體產品與營收,而需要資金來成長並將事業拓展到下一階段,但在此同時,許多需要資金的公司,仍處在非常早期的產品測試與製作原型的階段。他也說明,在海外,許多創投的投資對象涵蓋較廣的成長階段,而創投與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對於早期與種子輪的融資都抱持較開放的態度。 貝格林解釋:「你會發現,有許多公司希望進到種子輪,需要資本來研發測試產品以及製作原型,這類型的資金通常都來自親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親友願意簽張支票來支持一個瘋狂的點子。」 他表示,要接觸到家族辦公室頗為困難,部分原因是語言隔閡,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脈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關係」。「在成熟的市場,有較久運作經驗的家族辦公室通常會比較願意接受陌生開發的電子郵件,要衡量[其結果]也相對容易。」 另外一個獲得資金的選項是透過孵化器的協助,但是孵化器會分得新創公司的股份,或許合理,卻不是每間公司都適合這樣的模式。 貝格林指出:「要建立健康的新創生態圈,增加資金來源的選擇是很重要的……這須獲得更廣泛的支持。」 他以自己在阿布索資本的工作為例,他很樂意幫助正在著手處理永續問題的新創公司,響應聯合國提出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 貝格林表示:「我們在尋找的是有成長潛力,同時也對社會有所幫助的專案。就我個人來說,我希望能告訴自己的兒子,他的爸爸盡了微薄之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了。」 針對台灣新創生態圈的整體政策提出修改建議之餘,貝格林進一步強調跨部門的支持很重要。舉例來說,他建議可以先找出特定城市或地區的優勢,再以合適的資源支持該地區。 他指出:「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變成矽谷。台灣不能讓單一產業主導整個國家……一定要多角化發展。」 來台須先為台灣市場服務 另一位以匿名為前提受訪的台灣創投公司管理合夥人表示,所有來台開設公司的外國人,都必須清楚明白自己在此創業的用意,而且其業務應該要能迎合台灣市場的需求。 這位創投人士表示:「一旦你在此創業,面對的首要挑戰就是得在地化,並測試你的商業模式是否能吸引當地人。如果你不會說中文,你會很難融入這裡、會面對很多挑戰。」 他指出,這些年來,台灣政府在法規上制定了許多吸引外國人來台創業的誘因。 他表示:「我認為從整個台灣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能變得更多元化……例如,就像在曼谷一樣,你可以在街上看到許多外國人走來走去,他們建立自己的事業,讓自己的文化與當地融合。」 他說明:「現在跟以前很不一樣了,這裡的加速器不會特別在乎你是外國人或台灣人,他們看的是你的商業模式。」 台灣的經濟偏重製造與生技產業 這位創投人士指出:「對外國人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台灣的經濟非常『有偏見』,非常倚重高科技製造業與生技產業,如果不是屬於這兩個產業的範疇,要創業並不容易。」 因此,這兩個領域之外的外籍創業家,若想在台創業,必須將事業版圖拓及海外,「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打造一個龐大的社群媒體王國,你必須成為跨國事業。」 前進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跳板 在台創業的外國人,也能受惠於台灣跟中國大陸的相近處。這位創投人士指出:「我們跟中國大陸有許多相近的地方,例如文化、歷史等等,跟香港比起來,我們的生活水準也較低……舉家搬來台灣,壓力並不大。」 他表示,資訊透明是台灣的一大優點,而且政府不會限制你存取創業所需的重要資訊。 「台灣是很好的樞紐,你可以將台灣視為前進東南亞與中國大陸市場[的跳板]。」 資金限制 由於台灣政府要求任何外國投資人匯入與匯出資金都須經核准,造成台灣資金流動不夠自由,讓海外創投的投資意願低落,也降低了台灣──相較於香港與新加坡──對外籍創業家的吸引力。在香港與新加坡,創投將資金投注於不同市場時,能夠輕易將資金匯入與匯出該國。 這位創投人士指出:「洗錢是一項議題,換匯[管制]又是另外一回事……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你來到台灣,不會有太多國際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或創投。在香港,多數國際私募股權投資人都會在香港設立總部,因為[他們]可以輕易將美元投資資本投注至本地或是台灣或中國大陸。」 他表示:「我曾在投資銀行工作過十五年,我瞭解挹注資金相關的規定。台灣也能像香港一樣解除所有資金限制,如此一來,當資金湧入台灣且外國創投在此設立,就會有更多的外國[新創]來到台灣。」 以近期的發展來看,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在2020年8月的「台灣資本市場論壇」致詞時表示,台灣將會放寬銀行與投資法規,讓台灣成為地區金融中心。 台灣曾擁有創投密度最高的頭銜 這位創投人士表示,台灣曾經是全球單一國家內擁有最高創投密度的國家。他指出,這是「1980年代的事,當時有許多大公司剛起步,例如宏碁、華碩與台積電,如果你閉起眼睛隨便投資任何高科技製造業公司,你都可以等著之後首次公開募股。」 他表示,台灣80%的首次公開募股市場都由高科技製造業主導,轉型並不成功,而如今全球已不再如此關注此產業。 他指出:「[創投的數量]也和首次公開募股市場的價值有關。舉例來說,過去20年來台灣都沒有新創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掛牌上市,但在中國大陸,每個月都有一間公司在那斯達克掛牌上市。多數私募股權與創投會在中國大陸設立公司,但不會選擇台灣。」 當我們詢問到,有一間新的創投宣稱,他們的辦公室只設在印尼,並將從印尼為全球市場提供服務時,他表示:「創投跟新創一樣,是在地的事業。如果你想要來台灣,你必須把自己當成是在地企業一樣來瞭解你的市場。[你]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來瞭解一間新創在從事什麼、在台灣已經做過了什麼,以及其商業模式如何運作等等,如果有人說『我要去台灣』但目標卻是另一個國家,這並不合理。」 投資的標準 身為創投,他的投資聚焦在預計將事業拓展到大中華區與東南亞的早期新創。 他指出:「我們投資早期新創,所以新創的[團隊]成員,以及他們會如何執行自己的商業計畫非常重要。如果你說自己是一人團隊而且自己有多厲害,我不會相信你,因為我很清楚一個人會有太多缺點,會有很多無法處理的面向。」 他表示,他甚至也會投資關於衛生紙的概念,「如果還只是在概念的階段,我[判斷]的標準絕對是只看團隊。我的原則很簡單,如果我投資一間早期[新創,我]不會關注他們想做的專案是什麼,我在乎的是團隊。就算他們在某項專案失敗了,只要有錢,他們還是能夠再藉此做出新的成績,而這個團隊依舊屬於我。」 一般的創投會在一個月內就投資六間公司,但他的公司每年只會投資五到六間,因為「我們聚焦在自己是否能夠為一間公司增添價值……如果我發現我對一間新創的價值只有資金,那麼我不會選擇投資。」 外籍新創對於台灣創投的看法 柏創行銷針對外國人與台灣創投整體的互動經驗做了一項非正式的問卷調查,在兩個新創群組:「台灣新創社群(Taiwan Startup Community)」的LINE群組與「臺灣外籍劇團(Foreigners Society in Taiwan)」的臉書社團中,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其中沒有任何人回覆自己曾成功透過創投募得資金,不過有些人曾進駐加速器。我們在此不公開這些新創創辦人的身分。 台灣的新創很重視關係 其中一位回覆者強調,即使他的新創與特定創投的投資領域相符,也已有營收,但台灣創投「缺乏開放性」。 一位金融科技新創的創辦人回憶到:「我認為台灣創投可以進步的地方,包括了抱持開放的心態,傾聽[新創]公司在做什麼……[舉例來說,]有些創投公司在網站上寫著他們投資金融科技、深度科技與人工智慧,但當有一間營業額已達百萬美元的金融/深度科技公司要尋求A輪募資時,其中有些創投並沒有聽取[簡報]的意願。我們之後發現,有些新創先前就已經和那些創投打好關係,才獲得了後續的機會。」 他指出:「有些創投很友善,有些很傲慢……許多台灣的創投都要靠關係,對台灣創投進行陌生簡報(cold-pitch)的成功率低於透過關係介紹的機率。」 然而,另外一位新創創辦人則指出,這種狀況並不是台灣獨有。 他表示:「在矽谷也是這樣,如果你先前有經驗,即使你[過去曾]失敗,也會比較容易安排會面。台灣的問題是,大部分的創投無法做盡職調查,所以你需要來自新加坡或美國的主要創投,來[為你的新創]做調查。」 那麼為何要留在台灣? 前述的金融科技新創創辦人表示,雖然他們沒有獲得台灣創投的支持,但他們想留在台灣以「拓展業務並招募人才」。他指出:「台灣擁有頗為豐沛的人才資源,尤其是科技人才。」他也說明他們是從海外獲得創投支持。 另一位創辦人則指出,前述的案例可視為個案,並表示他個人也認識「有些沒有[透過]關係就獲得投資的新創,創業領域包括物聯網、區塊鏈和串流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