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膠著的創業家簽證

受到2019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台灣實施了更嚴格的邊境管制,在台灣創業的外國人也因此陷入了簽證的膠著困境。此案例訪談保留問答的形式,以完整呈現受訪者回答問題的脈絡。此受訪者要求匿名。

問:為什麼要申請創業家簽證?如果沒有創業家簽證,你是否可以繼續進行創業的工作呢?

答:創業家簽證是一項有吸引力的選擇,可以讓我獲得居留權並專注在我的新創上,而不須三不五時就出境一次。我沒有創業家簽證也可以進行創業的工作(也已經進行一陣子了),但是當我要脫離秘密模式(stealth mode)並準備推出產品時,申請創業家簽證應該是有所幫助的。

問:台灣有什麼樣的優點吸引你到此創業呢?

答:對我而言,重點就是台灣的生活品質。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或許有更適合推出產品的地方,但是我真的很享受這裡的生活,只要在街頭閒晃,心情就會變得很好,創意靈感十足。在城市裡,如果我需要從瘋狂寫程式中休息一下,要去爬個山、泡個溫泉,或跳上火車探索這個國家各地的有趣景點,都非常容易。

問:是否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新創的背景概況,但避免提及會揭露你身分的資訊。

答:我的新創基本上是數位內容傳遞系統,專注在為利基市場提供服務。這個領域的新創多數都接受創投資金挹注,商業模式看似是希望獲得大量使用者並從廣告中獲利,但我比較傾向為產業專業人士提供進階服務。

問:針對創業家簽證申請,是否可以說明一下你目前的「膠著」處境?

答:之前在準備要申請創業家簽證的期間,我會定期出境來延展我的免簽資格。據說一開始要獲得創業家簽證並不困難,但是對於新的新創來說,續簽創業家簽證所須達到的標準則較高,因此,當時我認為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將創業家簽證申請延後到準備好要發表產品的時候。

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影響到國際旅遊的時候,我的簽證剛好快到期,為了保險起見,我選擇將簽證變更為180天的停留簽證。而當疫情變得很明顯不會那麼快結束時,我開始申請創業家簽證,卻被告知我必須先離境再回來,才能開始申請流程。當時出國已經不可能了,而其他各種選項(例如申請外國公司的職缺,以獲得特殊入境許可後回台灣)也行不通。雖然台灣政府針對因疫情而困在台灣的旅客,特別提供了特殊簽證延展,但因為我已經有180天的簽證,所以我的狀況不適用於任何特殊簽證。

當時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我在3到5月的期間繼續窩著進行自己新創的工作,到了6月初,有關單位終於針對國內改簽鬆綁政策,很幸運的是,我為了再為自己的個案陳情一次,而造訪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就我所知,當時官方還沒公開宣布這項改變!在我簽證到期的前一個工作天,我的申請通過了。

問:其他可能會遇到同樣狀況的人,可以如何避免面臨類似的難題呢?

答:以我的狀況來說,當時應該要更明確地溝通。在我申請延展停留簽證前,如果有人告訴我:「你之後得先出境,才能夠變更簽證種類」,我就會預先做好其它規畫。延展的停留簽證有註明「無法延展」,但我原本是計畫申請其它種類的簽證,而沒有理解到取得停留簽證後,會無法申請簽證變更。雖然這終究是我自己的錯,不過網路上的相關資訊並不多,而簽證辦事處的人員雖然很親切,但非常專注於手邊的工作,沒有確切回答我所提出的關於未來規劃的問題。此外,因應疫情變化,做決策時盡量保持彈性比較好,當時我盡力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卻也在三個月間陷入了官方程序上的膠著困境。

問:面對疫情,目前的流程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阻礙呢?

答:在疫情期間,跨國移動顯然是一大阻礙。台灣的防疫措施是全球數一數二,自然也會非常希望確保國家繼續免於病毒之害。在此同時,只要這些限制措施還在,要引進外國人才與新創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目前官方似乎也沒有意願積極招募那些已經在台灣(不論在台灣的原因為何),並且正在思索下一步該怎麼做的專業人士。

問:從創業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狀況是否讓台灣對你的吸引力相形遜色了?

答:要忍受數個月的不確定感,的確不好過,但我從某個時間點開始接受了這樣的狀況,也讓我有更多時間投入自己的新創。如果我不是以獨立創辦人的身分自立創業(bootstrapping),應該會更難以忍受這樣的經驗。

問:(為求文章的論述平衡,)你是否認為自己也有一些疏失呢?

答:或許我在外交部領事事務局時應該要問更多問題,並在提交文件前堅持要獲得明確的答案。就像我前面說的,將簽證轉換成不能延展的停留簽證終究是我自己的錯。